向着现代化国际城市梦想飞奔——青岛实施富有特色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综述
2007-12-13
  2003年到2007年的五年,无疑是青岛城市建设史上最具张力的五年。
  五年来,青岛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为目标,以迎办奥帆赛为契机,按照规划科学化、建设集约化、管理精细化的原则,实施新一轮城市空间战略布局调整,全面提升老城区功能,有序推进新城区建设,加快形成各具特色、集约建设、功能完备的城市群发展新思路,高起点定位高水平推进城市规划、建设和管理,在不断增强城市功能、做优城市环境、做美城市形象上下足了工夫。
  短短五年间,青岛的城市框架结构、城市综合功能、基础设施水平乃至整个城市面貌,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。到今天,已基本形成了“拥湾集聚发展、三轴辐射拉动、区域生态间隔、滨海保护利用、城乡统筹发展”的市域空间格局,一个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框架日益成型,一个“经济繁荣、特色鲜明、功能完善、充满活力”的沿海发达城市以其兴旺发达的景象,雄起在半岛之端。
  现代化国际城市框架日渐明朗
  城市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载体。
  五年来,城市经济发展的飞速跃进,推动着青岛城市规划发展视野的不断开阔。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不断探索中,一个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梦想迅速清晰起来,一个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适应的城市机制迅速形成,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城市框架日渐明朗,一个框架布局功能更加明确、综合功能日益提升、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、富有特色的国际大城市正逐步从蓝图变为现实。
  这是一个富有前瞻意义的城市发展框架思路,按照“依托主城,拥湾发展,组团布局,轴线辐射”战略,一个“一主三辅多组团”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框架生动地描绘出青岛的未来:依托一个中心城区(主城区)、三个次中心城区(崂山、黄岛、红岛)的战略空间格局,稳步提升老城区功能,有序推进新城区发展,规划建设布局合理、功能完善、特色突出、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国际城市,打造与青岛老市区风格相呼应的现代化的生活岸线、经济岸线、生态岸线,使胶州湾真正成为青岛的“内湖”,为城市发展打造出一个新的平台。
  城市发展框架思路的逐步形成,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建设的发展。沿着这样的轨迹,五年来,我市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,规划建设管理特色更加鲜明,生态环境明显优化,城市功能明显提升。短短五年,青岛累计投资370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,建成了东西快速路等重要城市交通项目、八大关风貌保护等城市功能项目、极地海洋世界等旅游特色项目、东部医院等社会事业项目、背街小巷改造等民生环境项目、胶州湾环境治理等生态环保项目。
  滨海城市的传统风格和现代化的时代气息相映成趣,城乡一体、区域协调、统筹发展的城市框架基本确立。铁路、公路、航空、水运等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更加完善,新增高速公路237.5公里,通车里程达到700公里;青岛港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14个,跻身全球十大港口之列;空港功能达到四E级标准,旅客吞吐量由国内18位上升到第12位,区域国际性航运中心、区域性航空枢纽、市域“1小时经济圈”和半岛城市群“3小时经济圈”已见雏形。青岛的城市化水平达到60.7%,比2002年提高6个百分点。
  基础设施功能迅速提升
  这五年,是青岛基础设施功能迅速提升与日益完善的五年。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的陆续上马,使青岛迅速跻身全国基础设施先进城市的行列。
  交通建设,是近五年来我市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一大亮点。市域公路网络建设加快,随着同三高速、即平高速、济青高速南线、滨海公路北段建成通车以及威乌高速青岛段的开工建设,我市实现了高速公路与国道、省道及县乡公路的连接,构建起市区至各郊区市1小时、至半岛各城市3小时的公路交通网;城市快速交通网络初步形成,“一桥一隧三路”(海底隧道,海湾大桥,东西快速路一期、二期,杭鞍快速路)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或开工,山东路、南京路、辽阳路、银川路等21条主要路段完成改造,一个以快速路和主干路为骨架,次干路、支路为基础的城市干道网和“三纵四横”的主城区快速交通系统基本形成。
  在这张立体交通网中,港口建设十分“抢眼”。五年来,我市围绕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,实施集装箱航线西移战略,实现了港口航运快速发展,“一湾两翼”的港口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。目前,港口吞吐量达到2.5亿吨,集装箱吞吐量达到880万标箱,分别是2002年的2.1倍和2.6倍,青岛借此稳坐中国北方最大外贸口岸和集装箱中转枢纽“头把交椅”。
  空中交通在一个现代化国际城市发展中的地位显而易见。五年来,我市成功实施国际航站楼建设、飞行区改扩建、货运中心改造“三大工程”,完成流亭机场二、三期候机楼改扩建工程,机场跑道改造后达到四E级标准,具备了起降747超大型飞机的基础条件;拥有国际航线14条、国内航线78条,年客运吞吐量由2002年的322万人次增加到770万人次,年货运吞吐量由2002年的6.52万吨增加到10.1万吨。空港的升级为青岛的腾飞奠定了基础。
  作为拥有百年历史胶济铁路的起始端,青岛对铁路有着特殊的“情结”。随着胶济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的完成,青岛段拿出近百亿元,加快推进胶济铁路复线、胶州铁路货运编组站规划建设,开工建设铁路物流加工区。速度的提升直接带来了青岛站的运力和效率成倍增长,客货运量分别达到810万人次和2790万吨。明年,改造一新的老客站将开门纳客,伴随着铁路两侧及客站周边环境的大规模改造、大范围绿化、大区域整治的完成,一道新的城市景观带即将映入市民的眼帘。
  特别是奥运行动的实施,让青岛的城市建设寻找到一个加速的契机。
  自2001年被确定为2008年奥帆赛举办城市以来,我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。东西快速路一、二期工程,杭州支路——鞍山路快速路工程,山东路、南京路、长沙路、重庆路、308国道改造,奥帆中心等等,都有力地提升了城市基础设施水平,也强力推动了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,提升了城市知名度。
  城市面貌发生显著变化
  这五年,是青岛城市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的五年。
  老城区的环境发生了显著改善,南北差别得到了明显缩小。五年来,市政府每年都要启动一批市办实事工程,而这些工程,大多与城市环境、城市生活服务设施有关,从而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市民的生活工作环境。从李村河、板桥坊河等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到文化公园、海云庵广场等公园广场改造工程,到仙家寨水厂扩建、小涧西垃圾综合处理场及太原路转运站建设,从市区主干道两侧楼房的“平改坡”,到市区沙土路及背街小巷综合整治以及老街坊、旧庭院改造,自来水“一户一表”改造,以至于今年以来启动的“两改”工程等,这些彰显城市特色、提升城市功能、改善城市环境与居民生活质量的“民生工程”,使青岛城市的交通、公共服务、生态、文化等功能得到不断完善和提升。李沧区三年改造建设规划工程、四方区建设发展的规划工程、中山路和老火车站以西片区大规模改造工程等,使老城区从面貌到功能都有了明显改观。
  城市市政景观项目次第上马,“山海城”一体的城市特色得到进一步彰显。五年来,青岛市致力于凸现“山海城”特色,相继实施了破围、透绿、拆违、山体绿化、滨海带保护等一系列重大举措,使红瓦绿树的城市特色、山海城的城市风格更加显著。特别是汇泉湾改造、石老人海水浴场改造、迎奥亮化工程、市区主要山头林带和可视范围内绿化工程等,更成为彰显城市特色的力作。
  与此同时,城市管理体制改革、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,也有力地保证了城市综合功能的发挥。
  在管理体制上,我市按照重心下移的原则,出台了《关于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》,城市管理专门机构健全了“两级政府、三级管理、四级网络”的城市管理体制,这一体制一形成,便为城市综合管理带来了活力。特别是“人性化、细节化、社会化管理”的实施以及城市应急体制的形成,推动全市城市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、精细化和法制化,逐步适应了现代化城市管理的要求。
  
分享: